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,有的时候耳骨凹进去的一圈,用指甲刮一下会出现黄黄的东西。
最近也有网友发帖询问,评论里大家围在一起认真地讨论:有人精准地描述说“刮一下会有那种混着油脂的、手感沙沙的分泌物”,有人补充说“这种油脂还有一股奇怪的甜腻味”,还有人好奇说“所以每次都看不得那些咬耳朵的情节,耳朵得有多干净”……
截图来自小红书
耳朵表面的这些黄色痂皮到底是什么?今天我们就来聊聊~
最可能的情况:
是正常现象
从概率上说,最可能就是正常的皮肤代谢物,主要成分有 2 类,一个是皮肤表面脂质(皮脂),另一个是皮肤角质。
要知道的是,耳朵的外在部分是耳廓,它的基本解剖结构就是皮肤和软骨,上面的皮脂和角质,都是皮肤新陈代谢过程中的正常产物。
以皮脂为例,它由皮脂腺(俗称油腺)分泌的皮脂与表皮脂质混合而成的油性及蜡质混合物,这两种脂质分别来源于皮脂腺的分泌物和角质层的渗透屏障。数据显示,皮脂大约由 30%~60% 的甘油三酯、20%~30% 的蜡酯、10%~30% 的游离脂肪酸和 10%~20% 的角鲨烯组成(按重量百分比计)。
皮脂腺是皮肤结构和功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为皮肤表面提供 90% 的脂质。恰好,耳朵的皮脂腺是密度比较丰富的部位,皮脂的“产能”会比较丰富。耳朵临近的头皮和前额,它们的皮脂腺密度几乎是最高的,每平方厘米可达 400~900 个。所以摸耳朵时会感觉油油的。
而皮肤角质(角质细胞),则是构成痂皮的另一个常见物质。
简单来说,我们的皮肤可以分为皮下组织、真皮层和表皮层。只要皮肤是活的,就会一直有新陈代谢。有一个概念,叫做“皮肤更新周期”,指的是表皮层从最深的基底层形成,然后逐渐移到皮肤的最上层(角质层),最后脱落的过程,整个过程大约需要 28 至 40 天。
在这个过程中,皮肤角质会堆积在表面,和皮脂胶着在一起,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、能够用手指刮下来的痂皮。这层痂皮除了皮肤角质和皮脂外,还可能会有其他次要的成分加入其中,比如残余的汗水、环境中的灰尘。
为什么有的人更明显?
这有几个可能性。
首先要扪心自问,是不是清洁不够。有不少人,平时洗脸就真的只是洗脸,不洗额头、不洗下巴、不洗耳后、更不洗耳朵(耳廓)。另外,耳廓本身长得也不平整,不顺着耳廓的凸起和凹陷清洗的话,也不容易洗干净。
要想测试清洁是否到位,可以试着用湿巾擦拭耳廓的凹陷处,看能不能擦出黄色物质。如果加强清洁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那么耳朵往往就会变得清爽、干净起来。
另外,耳朵有没有痂皮,本身也有个体差异。上面提到,耳廓表面是皮肤,有的人是干性肤质,有的人是油性肤质。可想而知,油性肤质自然会是更容易出问题,应对方式则是更注意清洁频率,如果困扰大,甚至使用洁面产品的时候,都可以给耳廓匀一点。
最后,痂皮的产生,也有一定的年龄差异。这和皮脂腺的活性差异密切相关。皮脂腺的特点是,出生后数小时皮脂腺的活性比较强,在出生第一周达到高峰,随后逐渐减弱,直至青春期前(约 9 岁)再次活跃,持续至 18 岁及以后,等到了中老年之后,皮脂腺会自然衰老。因此,青少年和青壮年,是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。
黄色痂皮可以清除
但不用过度清除
正如上面提到的,黄色痂皮很可能是正常的代谢物,并不等于是病态的,不用当作疾病来看待。
这里面的皮脂,其实也不是坏东西。公认的医学共识认为,皮脂为皮肤表面提供绝大多数脂质,有助于锁住水分、防止皮肤干燥。除细胞碎片和脂质外,皮脂还含有抗菌物质、游离脂肪酸和基质金属蛋白酶,这些成分与皮肤表面的脂质膜共同作用,保护皮肤免受外界侵害。
放眼来看,皮脂腺和皮脂的作用不止于此,在不同部位、不同生物的作用还有一定的差异。下面,我们扩展一下,来看看它们的一些“八卦”:
1)眼睑中的睑板腺是一种特化的皮脂腺,会向眼睛分泌一种称为睑脂的皮脂,减缓泪液的蒸发。它们还能在眼睛闭合时形成气密密封,防止眼睑粘连。
2)乳晕腺也是一种特化的皮脂腺,位于女性乳房乳头周围的乳晕中。这些腺体分泌的皮脂可用于润滑乳头,还分泌挥发性化合物,据认为这些化合物可作为新生儿的嗅觉刺激物。
3)在胎儿发育的最后3个月,胎儿的皮脂腺会分泌白色蜡质的胎脂,覆盖在皮肤上,保护皮肤免受羊水的伤害。
4)人类的耳屎(也叫做耳垢、耵聍)是皮脂腺和耵聍腺产生的混合物,它们含有多种脂质、抗菌蛋白和多肽,在润滑耳道、保护耳道免受物理损伤和微生物侵袭方面有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5)其他动物则更有趣了,比如某些蝙蝠的喉部有一种特化的皮脂腺,称为喉腺(gular gland),它们在雄性中出现的频率高于雌性,据推测其分泌物用于气味标记。类似地,小鼠和大鼠的包皮腺(preputial glands)是大型的特化皮脂腺,也能产生用于领域标记的信息素。
6)一些狗狗(尤其是贵宾犬和秋田犬)如果皮脂腺发炎,会引起自身免疫反应,表现为脱毛等症状。
……
由此印证了一句话——存在即合理,皮脂和皮脂腺,都有它们的作用和地位,少了它们,反而容易出问题。
为了避免过度清洁,要注意的是,不要经常用手指刮耳朵;也不要用皂基类的碱性产品(比如香皂)或者磨砂膏;清洁频率方面,每天清洗 2 次即可,和洗脸频率一样。还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个过程中,耳朵不要进水。
个别情况
需要注意并就医评估
除了上面重点讨论的情况外,偶尔会是一些疾病引起耳廓的问题,包括一些疾病和感染,例如:
1、脂溢性皮炎
脂溢性皮炎常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,包括耳廓、耳后、头皮、眉毛等。可能出现红斑、油腻的鳞屑和结痂,一般会伴有瘙痒。
2、接触性皮炎
如果耳部接触了某些刺激物或过敏原(比如含镍的耳环、数码产品等),可能会引发接触部位的发红、肿胀、渗水、结痂和瘙痒。
3、真菌感染
有的真菌会引起耳廓的癣,常见的表现是红斑、鳞屑和瘙痒,并延伸到相邻部位。
4、细菌感染
如果有脓疱疮、毛囊炎,会有化脓、脓疱、结痂等改变。
判断耳廓一圈黄黄的到底是不是疾病,一个简单的办法是:
如果只有轻微的痂皮,皮肤状态本身没问题,没有发红、肿胀、瘙痒等任何症状,那就是正常的,否则,就建议就医评估,以便针对性地处置。